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據在場人士觀察,男童父親當時兩眼失神,當有人問及情況時,會忍不住反應激烈。下午4點27分,地方公安及救援隊伍趕赴現場,先安撫水泥管裡女童的情緒,然後放下繩子到管中,女童抓住繩子後把女童拉上來,下午4點50分,只經過23分鐘便完成救援,女童平安無事。
就在這起意外發生的兩個星期前,12月19日,同奈省一名5歲女童掉入空心直徑40公分寬,15公尺深的水泥管裡。水泥管的空心直徑是25公分,邊緣厚度是25公分,高度為35公尺。11點55分,李浩南掉入一個垂直的水泥支柱管裡。事情的發生經過是這樣的。可以合理推斷,在12月31日發生的意外中,同塔省的救援隊伍肯定也是想用同樣的辦法將男童救出,但做不到,因為放下繩子後男童並沒有抓住繩子。
於是只剩下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整個水泥管拉上來。這不是第一樁男童掉入水泥管的意外。儘管2020年大選,拜登領先了川普700萬票(差距為普選票的4.5%、選舉人團票的74%),但並不代表川普被選民唾棄。
對任何共識不是信心,而是有所保留,這不是拜登政府可以扭轉的,每個國家都必須對美國採取避險措施。拜登形容川普政府是一個「脫軌」(aberration)現象,聲言美國將很快恢復正常。在2020年的大選中,拜登也強調美國在他領導之下,將回到「桌主」(back at the head of the table)的地位。但要回到川普之前的美國是不可能的,世界和美國都改變得太多了。
2016年的初選過程,共和黨出現了川普,民主黨出現一位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他們並沒有其他共同的特點,只有一項便是拒絕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下一次美國總統大選可能完全不同,但這對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利益和影響力並不是好事。
亞洲地區對美國的重新評估是影響更大,中美衝突已成為亞洲重大的隱憂。這個協定是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重大支柱,也是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擔任國務卿時全力促成的。文:關中 川普的「脫軌」和美國的重建 川普雖然只是一任總統,但對美國在世界上的權力和影響力將有長期的負面影響。短視、交易性、易變的、不可靠的、粗魯的、個人化的,並在言辭、性格和信仰上,極端的偏執。
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美國已和過去已大不一樣,當前世界對美國的影響認知短期內不會改變,川普留下的深刻疤痕也不可能很快療癒。更嚴重的是國外對美國的評估,必須考慮到大國政治的變化。至少,共和黨仍將對世界保持其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拜登即使要恢復原先的美國國際主義,但他的民意基礎是不夠的。
事實上,本身也分裂得嚴重,主要在中間主義和左派路線。對美國在亞洲、歐洲和中東的夥伴而言,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優先順序現在是被質疑的。
這個國家已進入非理性的時代,其大部分的人民相信陰謀論,美國今日有如雅典(Athens)的後期和1930年代的法國。它的中間選民,顯然並非本土主義或民族主義者,但對全球主義和孤立主義人仍十分好奇。
一個國家是友或是敵,會是多久?一個國家是信守承諾或只是虛晃一招?終究,這些是信任和信心的問題。儘管美國以巨人之姿在世界舞台上兩手沾滿了血跡而招致批評,但川普的外交政策的確不一樣。在描述美國未來外交政策時,不可能排除川普主義的巨大影響。當世界各國看到美國過去二十多年的表現,對美國是沒有信心的。一個曾經強大的民主制度已經破壞成為弱點,一個內部嚴重社會衝突的國家,不可能產生有力的、可預測性的外交政策社論指出,更有用的因應措施會是歐洲聯盟提供免費疫苗。
社論提醒說,鑒於疫情爆發以來反亞裔的仇恨和暴力犯罪攀升,政治人物斷不能進一步助長偏見,否則恐將危及東亞、東南亞血統或背景人士,也將波及已因自家政府措施而受苦的中國公民。但這名旅客4日曾短暫現身仁川市中區一家大型賣場外,尚未掌握確切蹤跡,當局目前考慮公開這名旅客長相。
毛寧聲稱,中方注意到,近期美方一些人針對中國國內防疫政策優化調整發表不少評論。2日至今新增172例境外移入病例中131例來自中國,占比達76%。
更有民眾通報說,他們親友不敵COVID過世,死亡證明註明的卻非COVID。社論指出,北京當局防疫政策大轉彎,或許反映出當局憂心經濟影響、民眾對清零政策的不滿,以及再嚴苛封控都阻止不了確診飆升的事實。
《衛報》社論說,老一輩說不定還記得中共過去的荒唐事,但對許多年輕一輩的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體驗苦日子」。社論引述外洩資訊內容指出,衛生官員估計,2022年12月的頭20天,中國有約2.5億人確診COVID-19,相當於總人口的18%,且截至耶誕夜感染率還在往上升。他於2023新年賀詞中表達了非典型的看法,「中國這麼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然而,社論說,中國最大的錯誤並非初期的清零政策,也非後來的解除清零,而是在沒有預警、沒有太多緩衝期,也顯然沒有準備情況下貿然改變作法。
海外移入確診數逾4成來自中國,韓國警戒防堵 (中央社)韓國防疫當局統計,近一週從海外移入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案例高達42%來自中國,占比較去年11月的1.1%大幅提升。韓國政府去年底宣布針對來自中國旅客的防疫規範,自中國各地飛往韓國的所有國籍旅客都必須在搭機前、入境後分別採檢,搭機前採檢規定自7日起將擴大適用來自香港、澳門旅客。
」 社論直指,北京沒道理抗議他國對入境旅客實施篩檢,畢竟,中國仍堅持入境旅客需出示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且公然拒絕提供境內疫情現況的完整正確資訊。《澎湃新聞》報導,有媒體分別針對美方以「中方不應該報復」各國加強中國旅客檢疫,以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宣布8日起對中國入境旅客進行核酸檢測,並要求先檢具陰性證明要求回應。
然而,這一步已遭北京當局斷然拒絕。2、3日從中國入境韓國旅客共計2189人,若僅看持短期簽證、必須在機場等待採檢結果者,兩天陽性率分別達20%及26%。
病毒明明在境內流竄,2023年1月2日這天中國卻僅通報76個死亡案例,且除了2例其他都在香港,而非中國本土。它說,儘管有跡象顯示北京和上海的年輕人正在康復,但農曆新年將至,屆時數以百萬計人將返回醫療系統規模遠不如大城市的小型市鎮與鄉村。然而,《衛報》社論寫說,官方通報不但極其有限,還明顯誤導,有時甚至達「荒唐」地步。中國外交部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
而習近平明確表達了,在中國,他不僅發號施令更直接且親自參與了種種嚴苛措施。毛寧在回答時,作上述表示。
也注意到有不少人表示,如果美方當初「沒有政治化操弄疫情」,而是像中國政府一樣「以生命至上的態度負責任地應對」,無論美國國內還是世界範圍內的疫情形勢「恐怕都不會發展成今天這樣。《韓聯社》報導,為避免來自中國病例導致韓國疫情進一步惡化,保健福祉部長曹圭鴻今天在中央防疫對策本部會議,要求不可對防堵中國病例放鬆警戒,並討論強化防疫方案。
據先前統計,來自中國病例在去年11月占整體境外移入僅1.1%,12月中國疫情惡化後提高至17%左右。社論指出,篩檢入境旅客和飛機廢水在識別、監控潛在危險新變異株上有其必要。
发表评论